禅与孝顺之道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生也”。 ——《孝经》十八章 父母亲跟儿女的亲情这是自然的天性。你看我们这个婚姻,结婚的时候怎么样?要带一个戒指,为什么带一个戒指?父母亲跟子女之间为什么不需要带一个戒指呢?因为父母亲跟子女是一种天性,父子有亲。 而夫妻之间本来是互相不认识的陌生人,因此这种夫妻关系是需要用一种契约,用一种承诺来维系的,所以要互相带一个戒指。所以父子有亲,孝顺之心是人的天性,行孝就是顺着天性而行,因此称之为“德之本”,孝顺是德行的根本。 孝顺的极致就是禅,禅的日常实践就是孝顺。我们能够孝顺父母的心是始觉,我们所孝顺的父母是本觉,所以我们以始觉来觉本觉;我们行孝,实践孝道,实际上就是修行成佛之路,就是以始觉来觉本觉。 当我们能够从向外的攀缘,向外的追逐之中猛醒回头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开始向内以至诚的孝顺心与天性相应来实践孝道的时候,就是回头是岸,就是开始觉悟了。所以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教导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从孝道文化的个体价值来说,孝道是至善的生活艺术,是至善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孝道是超越生死的至诚心,是解脱悟道的大能量,孝道更是圆满的生命智慧。当我们真正从内在去照亮自己的心,超越功利,真正地发自乎内心,发自乎天性来实践孝道的时候,正是生命觉醒的开始。 我们从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来说,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石,孝道是事业成功社会和谐的良心系统,孝道也是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轮王七政宝。 我们看佛教史上释迦牟尼佛,还有洞山良价禅师,还有宗喀巴大师,都是至诚至孝的人,因此他们修行成就也很快。《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位菩萨,叫做常不轻菩萨,他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父母,他看一切众生都会顶礼,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当我们真正从内在去照亮自己的心,超越功力,真正地发自乎内心,发自乎天性来实践孝道的时候,正是生命觉醒的时候。 --------摘选自大愿法师 《禅与幸福家庭》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