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是弥勒菩萨把大乘经中佛陀所开示的菩萨的行持归结起来,叫《瑜伽师地论》。在一百卷里面有一品主要讲四重戒。 “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 “他胜处法”,他,就是指烦恼,你被烦恼打败了,所以他胜利了,叫他胜处法。 由众生的贪心引起,贪求名闻利养,以上品的贪心来贪求名闻、利养、恭敬,赞叹自己,呵斥他人。 这是因为吝啬的缘故,不修惠施。不肯布施财物,不肯为人说正法,也不作财布施,也不作法布施。 因瞋恨心引起,虽然受了菩萨戒,但因瞋恨心很重,一旦别人触恼自己,立即生起猛利的瞋心,并且在人家向你忏悔了后还不接受。 受持菩萨戒的行者,根本罪的共通犯缘就是两条:第一个是邪见,第二个就是舍菩提心。如果有这两条,任其一略生即犯。所以,关键是要有智慧,要能够消除邪见,要能够不舍菩提心。 由上述瑜伽菩萨戒的四根本罪可以知道菩提心的五项特征: ![]() 持菩萨戒必须以觉悟为本,于念念中保持觉醒,观五欲六尘为梦幻泡影。对于贪瞋痴以及种种凡夫心的显现能够了了分明,不随其转,自然就不会犯自赞毁他戒。 ![]() 如果能够真正彻见凡夫妄执的我是虚幻不实的,那么自他之间的鸿沟将不复存在,无我与利他能够相得益彰。通达无我才能彻底利他,而利他的修行又能不断地瓦解我执,就能够持好赞己毁他戒。 ![]() 正如《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充分体现了菩提心的广大和无限。为什么会对自己拥有的财产不舍得布施呢?为什么对自己懂的法不肯跟人说呢?都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有局限性。能懂得菩提心的广大和无限的特征,就能够打破凡夫的局限,就能够持好悭法财戒。 ![]() 菩萨的慈悲没有自他的分别、好恶亲疏的差别,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那些大成就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切诸佛菩萨菩提心的化现。所以有自他平等的大慈悲,就能持好不忍忏谢反打辱戒。 ![]() 由此可见,受持菩萨戒就是按照佛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是对佛菩萨行为的模拟。通过每一时每一刻对佛菩萨那种高尚的、具足智慧、无我利他行为的模拟,我们才有可能启动生命内在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高尚品质,才有可能让我们内在的灵性生命觉醒。否则,我们的修行将永远落在凡夫心上。 如果我们不能够发起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都是落在凡夫心上。因是凡夫心,果是什么呢?果当然就是成凡夫,不管你怎么修,都只是凡夫而已,无法实现本质的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菩提心的重要,真正是大乘佛法的命脉之法,精髓之法。 ----节选自大愿法师《居士菩萨戒略讲》 10月26日至11月1日,将传授贰种菩萨戒(天台圆顿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贰戒同授,法缘殊胜,难能可贵,万望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