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真发明性。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你现在想要研究希望成就无上菩提,真实地发明自性。 第二重是真实地发明自己本有不生不灭的真性,就是六根根性,以这个为因地心来修行。所以说因心是直心,果地也是直心。开始的直心是知道本具如来藏性,最终的感果也是显发本具的如来藏,起妙用。如来藏心,在后面我们会详细讲,三种如来藏。在凡夫地位其实应该叫“如来藏(cáng)”,“如来”藏在里面,真心妙用显不出来;成就位是“如来藏(zàng)”,宝藏,一切的妙用功德,神通智慧,三昧辩才,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本来具足,是如来藏,所以说要直心。 《大乘起信论》上说,直心正念真如。直心是道场,直心、正念真如是修行的纲要,也是净土宗所说的“一心不乱”,用一心。《净名经》上说:“随其直心,则能发行。”《维摩经》上面的开示。《大方广佛华严经》上面也说:“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 六根根性是楞严大定的本体,如果真能发明,就可以大开圆解,圆解不开就不能修圆行,圆行不修就不能得圆定,不能够证得究竟佛果,圆满菩提的极果就难以成就。 所以其实我们看阿难的初心,他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心生喜乐,心生爱乐,仰慕、渴仰,所以就发心出家,这个是妄心,舍一种世俗的恩爱来求一种爱乐如来的那种相好,那是一种遍计所执性。如果真正上根利智的人,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该不要在那个所见的相上去分别,不要在那个相上去分别是染污的,还是清净的。如来相是清净的,相好庄严,但是你那还是在所见相上起分别,还是妄心用事。我们要在能见的根性上下功夫,是什么能见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得一个消息,就可以认真心,就不会认妄识为真心。 阿难陀一直示现认妄识、虚妄的第六意识作为自己的真心。我们能够真正地体悟,在能见,是什么能见呢?这个地方得个消息,就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阿难陀尊者因为是见相思惟,分染分净,所以在依他起性上更起遍计执性。应化身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依他起性,依众生的机感而显现的佛身来度众生,“机薪既尽,应火亦息”,所以示现涅槃。阿难陀在依他起性上更起遍计执性,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凡夫的情见。 所以我们修行往往也是这样,没有超出这个分别心,你修得很好,你说:“我现在心很清净,我现在能断百思想。”你还是一个分别心,还是一个妄心。你认为世俗人颠倒梦想不清净,你认为你专门修行,你很清净,那还是妄心。不过那种世俗的人,他完全不知觉悟,他的执著非常重,业非常重,染污啊。你清净一点,还是执著于这个清净相,这是我们的毛病。 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要鼓励阿难陀,要直心答问,舍弃遍计所执,依圆成实性。我们学过唯识会知道,《唯识三十颂》说“三性三无性”,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生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三性三无性就是一体的两面。《唯识三十颂》上说:“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遍计所执,见到什么就执著于什么,普遍地计较、分别、执著,所以一切境界都是障碍,这都是因为妄心用事,所以才会去执著。真正了知以后,就好像一个人有病,看到空中显现花,病目现空花,病好了,空花也就没有了,这个虚空的花本来是没有的,是因为你眼睛有病。同样的,境界本来不能障碍我们,只因你的心有病,妄心用事,心没有解脱,所以境界就成为障碍。 依他起性,我们知道了,是众缘所生,依他起法。“依他”,“他”就是缘,种种因缘和合而起的法,这是生无自性性。遍计所执能够了解是病目现空花就是相无自性性。圆成实性也是假名安立的。圆成实性,远离遍计所执的众相,空人我执、法我执,无自性,胜义无自性性。 如来一开始就提醒阿难陀要直心回答佛的问题:“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十方如来都是因地直心,果地证圆果,“乃至终始地位”,要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什么是委曲相?委曲相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用一心,心不清净,不平等。 ----节选自大愿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学记》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药师法门:心性愿力疗法 持名念佛:下手方便,不碍众务 佛弟子如何处理与其它信仰者的关系? 健康是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维持平衡 |